我们消耗的信息与我们摄入的食物一样重要。它影响着我们的思维,行为,以及我们如何理解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。以及我们如何理解他人。

—— Evan Williams,Twitter 和 Medium 的联合创始人。


👨‍💻‍ 曾经的纯粹已不再

不知你是否记得,曾经非全面屏时代的手机以及那时的手机使用。那时的我们没有依赖,没有铺天盖地的、由各种推荐系统推送给你消息、资讯、各种优惠券等等,每日和友人、家人发发短信,更多是打打电话。那时都比较喜欢煲电话粥,几十分钟,甚至几个小时那时经常的事情,人们使用朴素的语言相互交流着,真真切切的感受着语气中的各种情绪,好似面对面。亲切而且有温度,不冰冷。

那种交流的纯粹可能再也回不来了,现如今打电话的方式交流越来越少,人们更习惯于发条消息,在消息的来来去去中交流感情,情绪也被各种表情,各种哈哈、嘿嘿、哼嗯等等语气词所替代,貌似也能达成交流的目的,但是没有过程的结果真的好吗。少了那些语言,少了诉说,声音本来就是传递信息最为合适的方式。自从终端设备的不断发展迭代,移动设备上消息的获取从历史上主动拉取的方式,演变成了推送的方式,而为了解决推什么的问题,人们愿意花费好几年的时间来培养人们的习惯,让人们先养成不断接收消息而不反感的性格,进而经过各种数据分析为你定性、打标签,从此你的信息流完全变了味道,你越喜欢什么,那此类消息就越充斥在你的消息中心。好似手机成了你身体的一部分,少了它你就不再完整,突然想起来这不就是“填鸭式”的信息消费吗!

久而久之,不断地消息推送,不断充斥了热量的信息在你眼前经过,五彩缤纷却也眼花缭乱。而悲剧在于,我们的意志力是有限的。这就导致我们今天面临如下的困境:

  • 内容海啸(信息潮):再不断地推送的情况下,人们好像能够不断地接收消息,接收知识,然而问题是我们很难找到对我们实际有用的信息。你以为有用的、好玩的,消费你的时间、情绪、浅思考的内容充斥着生活中的时时刻刻。
  • 回音室效应(思维密室):在信息沟通方面,人们时时刻刻可以收到消息,好友列表也不断地在增加,尚且抛去这个列表中到底有几人是真朋友,人们之间的沟通貌似越紧密,然而对应的沟通壁垒却越高。人们被禁锢在了某几个应用中,而无法去感受这个世界的其他面了,想要破圈的难度变大。
  • 持续分心(被精准拿捏):当你试图打破被定位拿捏的情况,搜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习,殊不知你身上的标签再次被更新,在网络世界中,只不过是多了一个消息推送的分类而已。我们贡献的数据越多,广告商和内容提供商就越了解我们,继而能给我们投喂来更打动我们的东西供我们消费。而我们的注意力则被不断打破,创造性的事务越来越难实现。
  • FOMO(害怕错过):当已成习惯之后,人们放不下的东西中,多了信息层面的表象,愈来愈多的信息量像负压云层一样给人窒息的感觉,而让人不堪重负的并非要选择数量,而是那些是好的选择,放弃认为好的东西总是让人觉得痛苦。所以我们不想错过任何的点赞、评论、关注等等。

面对互联网上信息量的膨胀,特别是短视频、口水文,优质的内容越来越少,看起来就像信息沙漠在无边际的扩张蔓延,每一粒信息沙子无论质量如何,都在寻找着宿主,而很多人却还不知道而已,认为可以在不断地信息滋养中可以让自己更加的睿智,成长。


✍️ 做自己而非随波逐流

面对如此的信息沙漠,我们,甚至我们的下一代该如何破局,找回自己的本心,如何有的放矢呢?一些可能得解决方案,可能会有所帮助吧。

  • 自我反省: 想一想在某种现象或者观点中,是否有否定其的证据,以证明现有的观点是错误的,增加独立思考的成分,而非随波逐流。
  • 让时间成为自己的: 时间是无价的。采用更好的方式来避免信息沙漠的侵袭,例如一本书,最好是纸质书,一个领域的指南,最好是自己不增接触到的,增加自己的储备等等。
  • 学习新技能,激发潜力: 学习一种能帮助你系统地提高寻找突破性知识的技能。不断投资自己的学习能力,让自己在未来游刃有余。

而一切解决方案的核心,是学习,主动学习。对学习目标的把握、对信息来源的挑选、对学习能力的提升。


💁 时间有限,如何分配

以上面对信息过载可能得解决方案,决定其一切的根源还是源自于人们的时间分配,合理的分配和有效的利用才是其根本,然人们往往不自知。

  • 短视频的兴起,口水文的变现,使得很多知识工作者把自己变成了体力劳动者,只关注效率、卖命搬运以达到高产出,忽略了质量,只追求数量。
  • 知识工作者本质应该关注与产出的质量而非数量,就像家长关心学校老师交给孩子的知识是什么,而不是老师教了多少人。

日常生活中,分配时间的模式大概有三种:

  1. 管理者模式:专注于协调,日程安排是为老板制定的。经常被打断,需要不断的和别人协作。
  2. 创作者模式:专注于产出,如程序员和作家,至少以半天为单位使用时间,集中进行有目的的输出。
  3. 学习者模式:专注于洞察,如巴菲特、盖茨等,制造大量空闲的时间来屏蔽噪音,进行思考。专注于洞察的质量而非待办清单的处理速度。

三种模式在每个人的不同阶段,甚至同一阶段都能够体现,职场中不同的岗位,也需要不同的时间分配模式。例如TL,要经常协调大量的资源,以推进项目的顺利进行,程序员更多是创作者模式,因为需要集中精力编写代码、完成开发任务。但是大多人情况下,我们都缺少了学习者模式,即拥有一段不被打扰的闲置时间,用来进行思考,迸发灵感和想法,做更好的架构,更好的自己。

所以如果你每天都处于精疲力竭之中,那么可以检查下自己的时间安排是否合理,以及是否消费了太多无用的信息。如上文所说,没有时间来学习的人,将会在未来成为「高危人群」。

🔬 推荐阅读